德國漢諾威世界工具機展(EMO Hannover)國際會議參與報告
德國漢諾威世界工具機展(EMO Hannover)
國際會議參與報告
本次赴德國參訪德國漢諾威世界工具機展(EMO Hannover 2025),旨在掌握歐洲製造業最新發展脈動,觀察全球工具機市場趨勢,並透過參與多場國際會議與產業拜會,深化我國與歐、美、印、亞洲等主要製造國之交流合作。此行除對智慧製造、AI應用與永續轉型有深入了解外,亦對我國產業策略布局與展會推動提供具體參考,成果豐碩,具政策與實務雙重價值。
- 2025年德國漢諾威世界工具機展概況
2025 年德國漢諾威歐洲工具機展(EMO Hannover 2025)於 9 月 22 日至 26 日舉行,為全球金屬加工產業最具代表性的專業盛會。今年為開展50周年,本屆主題為「Innovate Manufacturing」,由德國工具機製造公會(VDW)主辦,匯集來自45個國家逾1,600家參展企業,展出內容涵蓋金屬切削、成形加工、自動化控制、刀具量測及智慧製造等完整產業鏈。根據主辦單位統計,展期五日吸引約80,000名專業觀眾入場,其中亞洲買主約佔三分之一,顯示歐洲市場對亞洲製造供應鏈仍具高度關聯與依賴。台灣共有121家業者參展,居非歐盟國家第二,展現我國工具機產業的技術實力與國際競爭力。
展會整體氣氛熱絡,焦點集中於「智慧化、自動化與永續化」三大議題。各國企業展示 AI 驅動的製程監控、智能自動化/機器人、能耗管理與數位孿生系統,顯示製造業正從單點創新轉向整合式應用,並以資料驅動為核心提升生產效率。歐洲廠商重視高精度與綠色製程,亞洲廠商則以彈性自動化與模組化方案應對市場多變需求,形成互補競合格局。
觀察整體趨勢,EMO 2025 呈現製造業正進入新一輪結構轉折:技術成為競爭主軸,低碳與數位轉型同步推進,供應鏈正由區域集中走向多元布局。展覽不僅呈現歐洲產業的再工業化企圖,也凸顯全球製造體系從「成本導向」邁向「價值導向」的轉變。對台灣而言,結合AI技術與永續製造的系統整合能力,將是深化國際合作、提升供應鏈韌性的關鍵優勢。
- 出席「International Technical Managers Meeting國際技術管理人員會議」
9月22日出席主辦單位CECIMO(歐洲製造技術協會)舉辦的出席「International Technical Managers Meeting國際技術管理人員會議」,並偕同翻譯跟與會的各國工具機製造業海外公協會領袖代表進行了交流。此次會議匯聚了來自各國製造業公協會領袖代表,一起探討AI人工智慧在製造業中的使用和應用,全面掌握歐洲甚至全球在推動AI人工智慧在製造業創新方面的實務做法。
會議主題為「AI Regulatory Landscap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主要講者有CECIMO數位和技術政策經理Olha Hunchak、德國工具機製造公會(VDW)研究與技術總監Alexander Broos、瑞士機械電子金屬工業協會(SWISSMEM)技術主管Ann-Katrin U. Michel、美國製造技術協會(AMT)研究部門副總裁Kevin Bowers、加拿大人工智慧製造聯盟(AI4M)專案經理Nicole Rathie等。
CECIMO數位和技術政策經理Olha Hunchak首先報告歐盟《人工智慧法案》(AI Act)之最新進展,說明未來將以風險分級原則監管 AI 系統,要求製造業者確保演算法透明、可追溯,並建立低風險應用之技術導引。隨後由 德國VDW研究與技術總監Alexander Broos分享以AI優化切削參數與提升機台穩定性的應用成果;瑞士SWISSMEM技術主管Ann-Katrin Michel介紹智慧維修與預測保養實例;加拿AI4M代表Chowdary Meenavilli發表AI在能源管理與供應鏈排程上的導入經驗。會中亦有義大利工具機公會(UCIMU)及西班牙製造業協會(AFM)代表參與討論。各國共識指出,AI已由輔助分析工具躍升為製造決策核心,並將成為製造業提升生產效率與永續發展的關鍵技術。
- 出席「International General Managers’ Meeting國際經理人會議」
9月23日出席主辦單位CECIMO舉辦的「International General Managers’ Meeting國際經理人會議」, 與工具機行業的高級代表和各國國際公協會代表,討論工具機市場近期趨勢,並提供有關不同地區(歐洲、美國、印度等)未來發展的見解。參與單位包括歐洲工具機協會(CECIMO)、美國製造技術協會(AMT)、印度工具機製造協會(IMTMA)、日本工作機械工業會(JMTBA)、韓國工具機產業協會(KOMMA)及英國製造技術協會(MTA)等主要國際公協會。
主要講者有CECIMO經濟委員會主席 Marcus Burton、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Amit Sharda、美國AMT研究部門副總裁Kevin Bowers、印度IMTMA秘書長兼執行長Jibak Dasgupta等。
CECIMO 經濟委員會主席Marcus Burton 報告歐洲產業現況,指出 2025 年歐洲工具機產值約225億歐元,短期仍受高能源成本與通膨影響,但中長期有望隨技術升級與永續製造政策推動而回升。
Oxford Economics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Amit Sharda解析全球製造投資走勢,預期2026年後亞洲市場將成為主要成長引擎,印度與東協地區尤為突出。美國AMT研究部門副總裁Kevin Bowers講述美國製造業概況,並說明「The 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法案對製造業投資的刺激作用,包含研發費用列支、設備折舊減稅及中小企業稅務減免,帶動美國製造投資總額達8.7兆美元。印度IMTMA秘書長兼執行長Jibak Dasgupta分享印度市場現況,指出工具機消費額2024年達36.2億美元,2031年可望增至69.5億美元。各方共識為全球產業正朝「歐洲高技術、美國政策誘因、印度市場成長」三極發展,製造格局將重塑供應鏈分工。
- 出席「CELIMO International Meeting歐洲工具機暨零組件貿易協會國際會議」
9月24日出席由CELIMO(歐洲工具機暨零組件貿易協會)主辦的「CELIMO International Meeting歐洲工具機暨零組件貿易協會國際會議」。CELIMO由歐洲十個國家公協會代表組成,包含德國、義大利、瑞士、西班牙、法國、土耳其、英國、荷蘭、比利時、芬蘭等國。此次會議亦邀請日本、美國與台灣分享該國最新經濟現況與產業情勢。
歐洲顧問團指出,2025年第二季歐元區經濟受德國放緩拖累,整體景氣偏弱,但歐洲央行自4%調降至2%的利率政策,有助中期投資回溫。國防、航太與電子通訊被視為支撐歐洲成長的核心領域,惟貿易協議與政策不確定性仍是主要風險。
日本工作機械販售協會(JMTDA) 副會長Katsuhiko Nakashima分析,日本結束長期負利率後,製造業復甦速度緩慢,企業雖創歷史高獲利,但內需仍疲弱。JMTDA正推動汰換十年以上老舊設備,以高精度與自動化技術提升生產效率與能源利用率。美國製造技術協會(AMT)研究部門副總裁Kevin Bower 表示,美國政府以補貼與稅務減免推動工具機製造回流,企業可享首年設備投資全額抵稅與建廠支出扣抵政策。儘管產業預測多次修正,2025年截至七月仍維持工具機訂單年增約14%。成長主要來自非軍用航太、電力設備與HVAC(暖通空調)領域,受全美5,400座資料中心及能源基礎建設擴張帶動。本會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TMBA)助理秘書長巫冠瑧於該場會議中分享台灣工具機產業現況,指出2024年台灣工具機產值約29億美元、出口約22億美元,全球第七。台灣以完整供應鏈與高彈性製造能量為競爭優勢,並以ESG、數位化及AI技術導入作為產業升級主軸,展現強勁韌性。
- 心得與感想
本次赴德國參訪EMO Hannover 2025,是一次結合國際觀察、政策對話與產業洞察的深度行程。展會本身作為全球金屬加工產業最具代表性的專業平台,充分反映製造業在AI、永續與供應鏈重塑三大方向上的實際進展。從展出內容與參觀熱度觀察,歐洲企業普遍以高精度、低能耗與智慧連線為主要訴求,透過AI優化製程與能耗監控系統,展現「高值化製造」的核心策略。相較之下,亞洲廠商則展現靈活與快速迭代的優勢,透過模組化設計與自動化整合方案,回應市場對彈性生產與小量多樣的需求。此消彼長的產業分工,凸顯全球製造業正在由「規模競爭」轉向「智慧協同」的新階段。
在會議部分,三場國際論壇內容各具焦點。International Technical Managers Meeting展現AI法規與製造應用的前瞻議題,歐洲推動《AI Act》代表產業正式邁入法制化階段,並鼓勵以「低風險導向」推動智慧製造。這對台灣產業具有警示與借鏡意義:AI導入的下一步,將不僅是技術問題,而是治理與責任的制度化。International General Managers’ Meeting 反映全球製造格局的三極分化——歐洲重技術,美國重政策誘因,印度重市場成長;各國皆以不同模式回應供應鏈重構與區域化挑戰。CELIMO International Meeting則聚焦貿易與景氣展望,美國報告顯示,在政策補貼與稅制誘因下,製造業投資仍維持強勁動能,尤其航太、HVAC 與電力設備需求因資料中心擴建而快速成長,形成新一波產業拉力。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中各國對於製造業「綠色轉型」的共識明顯提升。歐洲強調碳管理與供應鏈透明化,日本推動智慧汰舊與能源效率提升,美國以稅務減免刺激企業投入節能設備,而亞洲國家則著重於以數位化工具支援中小企業升級。這些不同層面的策略顯示,永續不再是政策口號,而是驅動製造業創新的新基準。
身為台灣代表出席並報告產業現況,能在國際場合呈現我國工具機產業的系統整合力與彈性製造能量,是具戰略意義的一步。各國與會者對台灣在 ESG、AI 與供應鏈協同上的具體實踐表達高度關注,顯示台灣已被視為中高階製造解決方案的重要夥伴。會後多國代表表達合作意向,顯示我國在全球製造鏈中的角色不僅是零件供應者,更是創新驅動與系統連結的關鍵參與者。
綜觀此次行程,最大收穫不僅在於掌握技術趨勢,更在於理解全球產業脈動的結構變化。AI、永續與區域化並進的趨勢,已重新定義製造業的核心價值;而政策、技術與市場的互動,也將決定下一輪競爭的格局。對台灣而言,唯有持續深化數位轉型、布局國際合作,並強化產業治理與技術整合能力,方能在新一輪製造競爭中取得關鍵位置。此次參訪成果,不僅是觀察,更是一場對「製造未來」的前瞻體驗與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