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工具機產業發展趨勢- 供應鏈區域化 & 數位應用更深化 & 終端用戶多元化

發佈日期 : 02.14.2025

文/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陳佳盟

  • 2025年工具機產值預估成長

2024年全球經濟持續受到地緣政治、區域戰爭、金融動盪等挑戰,讓工具機產業依舊陷入不安的環境;再加上出口受政府管制銷往俄羅斯與土耳其、日圓貶值幅度勝過新臺幣等多重因素影響而下滑、中國大陸商務部中止ECFA早收清單效益逐漸發酵等因素,使得全年出口值及產值呈現連三年衰退,更讓這個產業的發展走向充滿了不確定性。

俄烏戰爭與中東戰爭持續進行中,戰事的延長也波及鄰近區域的能源等相關市場;日本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導致日圓貶值,削弱我國出口競爭力。整體而言,2024年工具機產業表現仍受到全球地緣政治衝突、日圓貶值、與臺灣工具機最大出口市場-中國大陸消費復甦緩慢,內需表現仍顯疲弱,產值減少近兩成(圖1)。

展望2025年,雖然美國與中國大陸兩大經濟體分別面臨消費及投資的不利因素困擾,不過其他主要經濟體如歐洲及日本表現可望回溫,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之東南亞、南亞、非洲及拉丁美洲經濟表現預期也會優於2024年,故多數國際主要預測機構認為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速度與2024年相同,尤其是全球貿易成長率可望較2024年提高,將有利於臺灣外銷出口表現。工具機產業方面,由於2024年基期較低,因此預估2025年產值有成長的機會。

1、臺灣工具機整機業產值與年增率

近期臺灣工具機產業已投入半導體設備等過去未有的新產業領域,而歐美亞等重要出口國家的景氣好壞,也在在影響外銷的表現。處於現今急遽變化的大環境中,唯有全球布局調整、技術創新與價值鏈延伸,方能有機會促進下一波的發展。歷經多舛的2024年,產業期許2025年景氣能夠翻轉,隨著通膨壓力正在緩解,市場利率回落,促進企業投資意願,全球主要國家選舉陸續落幕,區域政局趨於穩定,整體工具機產業表現預估在2025年可望谷底反彈,否亟泰來,產業景氣逐季緩步上升。

  • 供應鏈區域化 & 數位應用更深化 & 終端用戶多元化,成為工具機產業發展趨勢

2024年仍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地緣政治、區域戰爭、金融動盪等因素影響全球總體經濟,為因應大環境影響與振興臺灣工具機產業,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TMBA)於20243月委託工研院產科國際所進行「臺灣工具機競爭力變化研究與策略建議」研究案,主要就臺灣工具機暨零組件未來發展方向與近年競爭力變化的原因進行研析,提出可強化產業整體競爭力的策略做法、探討競爭力變化的因素、研擬對應方向並從國際發展情勢研擬布局策略;其中,具體研究項目包括臺灣工具機競爭力的變化狀況研析、上市工具機業者的財務報告分析、中國大陸工具機業者(整機廠)的發展模式與動向與中國大陸工具機進口臺灣替代狀況調研、日德美工具機廠於不同國家地區的營運模式研析、與臺灣工具機業者的競爭對手盤點等。

該研究報告中提到,在中國大陸工具機進口臺灣替代狀況研析方面,中國大陸成為臺灣第二大工具機進口國的情況主要可能是因為價格競爭力、品質與技術、國內市場需求和國際貿易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要想改善這種情況,根據問卷調查與專家訪談結果,臺灣企業需要加強產品的差異化和附加價值,提升品質和技術水平,同時也需要密切關注國際市場的變化和貿易政策的發展,以提高進口替代的競爭力。

落地中國大陸或其他國家之生產效益與產業衝擊分析方面,工具機廠商在中國大陸或其他國家設立生產基地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益和滿足當地市場需求,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產業衝擊和競爭壓力,同時對於當地經濟發展和全球工具機市場格局也都具有相關影響;臺灣工具機整機與零組件業者的競爭對手方面,經問卷分析與廠商訪談發現,無論是大型企業或中小企業,日本與南韓廠商皆為臺灣工具機整機廠商的主要競爭對手;零組件方面,無論大型企業或中小企業主要競爭對手皆是日本廠商。

而根據本案大規模問卷與訪談的結果,多數業者最關心的議題包括人才取得問題與南韓/中國大陸/印度競爭問題(解決方法,例如如何技術升級/調整產品組合/爭取政府支持),建議可以此為議題方向,後續持續研擬與進行深度分析。此外,持續臺灣主要市場和新興市場調研,以作為國內企業行銷通路、投資設廠之評證與工具機產業如何提升附加價值以及終端產業的應用分析(針對臺灣中高階工具機之應用機會與對應市場)也是值得深化探討的議題。最後,競爭力提升策略方面,我們針對提升產品品質與穩定性、加速拓展新興應用市場、增加廠商因應競爭資源、強化國際營運布局能力等關鍵議題,分別提出對應策略:

  • 提升產品品質與穩定性- 推動零組件標準化與通用性應用,落實全面品質管理(TQM),強化臺灣工具機產品長期效能與穩定性,塑造一致性高品質形象。
  • 加速拓展新興應用市場- 聚焦半導體設備、航太、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開發對應的加工設備(如研磨機、複合材料加工機、氫能設備加工工具機等),並提供整合應用方案以滿足終端需求。
  • 增加廠商因應競爭資源- 透過聯盟或成立集團公司整合資源,優化研發、生產與銷售價值鏈,逐步建立具有競爭力的大型產業集團,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 強化國際營運布局能力- 聚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強化行銷、服務與倉儲能力,同時規劃彈性化海外生產布局,提升企業營運韌性與市場應變能力。

藉由該研究報告的問世,強調臺灣工具機產業需以品質、技術、資源整合與國際化為重點,方使業界能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找到可持續成長的路徑。

根據「臺灣工具機競爭力變化研究與策略建議」一案研究結果與觀察目前產業情勢,預估供應鏈區域化、數位應用更深化、終端用戶多元化,將會是工具機產業發展趨勢。供應鏈區域化(因地緣政治與貿易政策影響)方面,隨著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美國勢必加強「美國製造」政策,推動供應鏈重回北美。這將促使臺灣工具機產業重新評估供應鏈佈局,並快速適應區域化的供應鏈需求。此外,關稅與進出口限制的加嚴,可能導致跨國貿易成本上升,迫使業者分散市場至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地區。

數位應用更深化(AI與數位雙生推廣)方面,AI技術主要優勢包括能透過數據分析提升工具機的效率和精度、利用監控和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產品品質並降低生產成本、以及透過預測診斷從而減少停機時間和維護成本等;數位雙生技術則能模擬機台運作情境,提升產品開發速度並降低設計與試產風險。

未來,工具機的競爭力將逐漸由硬體性能轉向數位化能力,數據分析與遠端運維等加值服務將成為業界的重要利潤來源;終端用戶多元化(半導體設備、無人機與機器人應用領域拓展)方面,新興終端市場如半導體設備、無人機及機器人產業快速崛起,對高精密工具機的需求增長顯著。這些產業需求多樣且高度客製化,包括高精度加工、高效能材料處理以及更高的自動化能力,這將為臺灣工具機業者提供了擺脫價格競爭的重要機會。

  • 打造更具全球競爭力與韌性的臺灣工具機產業

關注全球政經局勢變化,持續深耕數位技術,拓展工具機新應用領域

臺灣工具機以出口為主要導向,我們持續關注全球各地政經局勢變化: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預料將延續其「美國優先」等政策,對中國大陸及其他國家實施更高關稅稅率,這個政策勢必影響包括臺灣在內的國家對美出口。其次,美國對中國大陸科技限制可能加強,臺灣做為國際資通訊與工業產品供應鏈重要一環,更須面對其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帶來的挑戰。美方極可能要求臺灣半導體與機械等企業將產能及研發轉移至美國,以降低對亞洲供應鏈依賴,但這將涉及管理成本和機密洩漏風險的平衡。若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臺灣企業可能面臨美國要求在美中之間選邊站壓力,這將影響在中國大陸已有生產或業務的臺灣企業,迫使其重新配置資源或調整市場戰略。部分臺灣企業可能選擇加大在美國投資,以符合美國政策需求並避免潛在關稅壁壘,但這樣也將增加企業經營成本。

綜觀以上分析發現,雖然川普當選有潛在的市場擴展機會,但也伴隨著設廠壓力和競爭加劇等挑戰;對於臺灣企業而言,應具備靈活應對這些政策變化的能力,以維持其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數位技術深化方面,導入數位化、智慧化技術應用可同時推動DX(數位轉型)與GX(綠色轉型),例如AI、數位雙生,建議企業應投入以產生雙重效果。臺灣工具機產業面對全球震盪多變的政經局勢,政府、法人與業界皆認為加速「數位化」與「低碳化」將是主要解方,而AI5G等數位科技運用是達成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DXGX雙轉型則將是臺灣工具機產業競爭力表現的新典範。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近年投注資源,協助法人與業界,透過發展精度更高、速度更快、壽命更久的軟硬整合高階工具機技術,並已成功導入國內工具機廠商促使其成功切入AIRBUS、特斯拉供應鏈,讓臺灣工具機產業在數位轉型與綠色轉型趨勢中保有全球關鍵地位。

半導體設備、機器人、無人機等產業預估會是未來工具機暨零組件產業的重要應用機會。半導體在臺灣是指標性產業,若工具機業能順利進入半導體產業鏈,將會對產業發展帶來重要影響,包括技術能力可大幅提升、擴大市場規模與客群、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率與營業利潤、促進產業升級與轉型、加強與其他高科技產業的連動性、減少對傳統市場的依賴、以及增加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等。近年機器人與無人機的市場關注度與討論度非常高,也被國內外重要產官學研等相關單位認為是未來重大發展趨勢,臺灣政府積極推動智慧製造與產業升級,同時也對機器人與無人機產業提供補助與政策支持,工具機製造涉及高精度加工與組裝技術,這與機器人與無人機的關鍵零部件需求高度吻合,如機構件、關節、框架等,亦有利於工具機業者參與相關供應鏈。

近年中國大陸工具機性能規格不斷提升,對臺灣產品構成了強大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日本工具機在日幣貶值後,價格優勢明顯,導致許多訂單流向日本;面對虎視眈眈的中國大陸,以及需要迎頭趕上的日本,國內工具機廠商必須積極開拓新的應用領域,才有機會突破重圍。半導體、機器人、無人機產業作為全球最受矚目的領域,尤其臺灣擁有半導體產業完整的供應鏈。如果能打破目前在設備上依賴國外業者的局面,國內工具機業者將有機會利用這一契機,跳脫傳統市場框架,與高速發展的終端應用領域共同創造最大綜合效益與市場價值。

  • 從技術、終端應用、業者規模方面做一貫性的連結 開創出新的道路

202411月,日本國際工具機展(JIMTOF 2024)開幕,臺灣工具機廠商踴躍參展,包括瀧澤科技、東台、上銀等六十多家企業,參展規模較上屆幾乎翻倍,讓外界對低迷已久的工具機產業重燃希望;然而,樂觀預期的背後卻潛藏挑戰。根據供應商數據,臺灣工具機廠今年訂單普遍減半,產業的營收表現依舊低迷。截至202410月,規模前十大公司中,有八成企業營收呈現衰退,部分甚至虧損。成長動能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市場,但這多半是短期利好,原因在於中國大陸趕在美國政局變動前加速工業升級,並大量採購日本高階設備,而臺灣零組件廠則扮演中低階市場的供應者。這種市場變動雖帶來機會,但缺乏長期穩定性。

臺灣工具機產業長期存在三大問題:首先,規模經濟不足,產業過度分散,中小企業占比過高,難以和日本或德國的大型企業競爭;其次,工具機產品競爭力不足,價格壓不過中國大陸,品質也難以超越日本;第三,缺乏轉型能量,無論是綠色工具機、跨入半導體產業,或是購併整併,都面臨諸多困難。

首先在綠色工具機方面,雖然減碳已成國際趨勢,但工具機減碳的效果難以量化,短期內客戶並無強烈需求,也難以成為立即的獲利來源。然而,綠色工具機的發展對中長期競爭力具有關鍵意義,若現在不投入,將來市場需求出現時恐怕已錯失機會。至於跨入半導體產業,雖然部分工具機廠在股價表現上受惠,但要打入半導體設備供應鏈,必須長時間磨練技術與精度,短期內難以顯著反映在營收上。臺灣工具機產業要真正跨入半導體領域,尚需強化基礎能力,否則只是曇花一現的炒作。

購併整併則是業界積極尋求的解方之一,國發會與部分業者正推動購併計畫,部分企業開始盤點資源,甚至考慮跨國購併當地的廠商,以解決規模經濟與技術不足的問題;然而,購併非萬靈丹,成功的關鍵仍在於企業管理能力與競爭力的提升。

總結以上,臺灣工具機產業的曙光與危機並存。目前的市場利好多屬短期現象,包括中國大陸工具機對關鍵零組件的急迫需求與川普關稅效應帶來的採購潮,但這些短期需求無法持續支撐產業長期發展。面對產業困境,臺灣工具機業者需把握三大方向:

  • 長期布局綠色工具機- 雖短期市場反應有限,但減碳趨勢不可逆,早日投入有助於未來競爭力。
  • 深化技術與跨入半導體設備等產業- 需踏實磨練技術,縮短與國際競爭對手的差距,才能真正立足高端市場。
  • 推動購併與聯盟整併- 以規模經濟提升國際競爭力,並評估尋求跨國購併,打入全球市場鏈結。

臺灣工具機產業正處於轉型的十字路口,危機雖重,但也催生業者重新審視自身定位,並尋求合作契機。唯有強化核心競爭力、深化轉型布局,才能擺脫短期市場波動的困擾,走出一條長期且可持續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