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總體局勢觀測與展望

發佈日期 : 02.14.2025

/產業分析師 蘇翰揚

經濟保護主義正在快速蔓延

如果說2024年是選舉大年,那麼2025年將是搖擺年,2024年初,全球各國政府陸續選出新的領導人,陸續上任後馬上需要因應嚴峻的經濟、社會、安全、環境和科技挑戰,這些問題原先可以逐個擊破,但當前在動盪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同時出現後,複雜度就提升數倍有餘。回頭來看,先前貿易的黃金時代似乎已經結束,2023年,貨物貿易萎縮約2%,比本世紀除全球經濟衰退期間以外的任何的萎縮幅度要高,而當前的供應鏈管理變得更加困難。主要航線,從紅海到波羅的海已經陷入混亂,而東北亞、兩岸,以及南海的緊張局勢也逐步升高,為航運物流帶來更大不確定性。

同時,由於國內政治情勢與全球價值鏈的變化,保護主義產業政策捲土重來,在看清部份國家的產業補貼政策、技術替代的意圖後,許多國家也開始透過經濟安全為口號,端出自家的補貼政策。舉例而言,美國的抗通膨法案引發主要外貿夥伴的不滿,迫使更多亞洲與歐洲產業前往設廠,而接下來川普上任後此狀況應只會更為嚴峻;而歐盟也透過碳邊界調整機制引發類似的擔憂,許多企業為因應綠色通膨,也開始在歐洲設立工廠並投入大量合規資源。事實上是,保護主義為首之下的供應鏈可能會導致全球經濟體系效率低下,進而帶來新的通膨壓力,同時限制人流、物流、金流、資訊流的流動。

中等強國崛起,可能帶動供應鏈移轉

全球地緣政治版圖正在經歷數十年來最大變革,全球貿易正在改變模式,供應鏈正在重新重組,新的安全聯盟陸續建立,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秩序中,部分國家的共同點是有機會利用自己在多極世界中作為「中等強國」和「地緣政治搖擺國家」的機會來尋求自家最大利益,在全球政治與經濟中,這些國家雖然不是超級強國(例如美、中、英、法、俄),但仍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國家,例如澳洲、加拿大、印度、韓國等北半球國家,以及阿根廷、巴西和印尼等南半球國家。

這些國家通常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調解者、建設性合作夥伴或倡導者的角色。而中等強國包含幾大特徵:(1)經濟規模、軍事力量和國際影響力介於超級強國和小國之間,例如G20成員中的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等。(2)支持國際合作、規則和多邊制度,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同時強調和平解決爭端,推動全球治理議題,如氣候變化、人權、永續議題。(3)通常採取平衡政策,避免與超級強國完全結盟,以保持一定的戰略自主性。

以阿聯酋為例,2024115日,阿聯酋在阿布達比舉行的阿聯酋政府年會上公佈「2031年國家投資策略」,目標為到2031年促進外國直接投資(FDI)增加一倍,達到3,540億美元,需要佔國家投資總額的30%,實際做法是促進對創新和高科技領域的投資,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全球首要貿易和商業中心的地位。2023年,阿聯酋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達到創紀錄的307億美元,較2022年成長35%,使阿聯酋成為全球第二大新流入FDI項目的國家,顯示出其對國際業者與投資人的吸引力。

而為了促進外國直接投資,阿聯酋在過去幾年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放寬簽證限制和為中小企業提供激勵措施,政府還啟動「下一代外國直接投資」辦法,目的為加速批准流程、增加批量簽證和黃金簽證的發放、改善銀行服務,並為希望遷往阿聯酋的科技公司提供商業和住宅租賃獎勵,過去十年,阿聯酋累計FDI金額提升150%,遠超全球97%的成長率,

目前,阿聯酋將重心放在再生能源、人工智慧、和先進製造等領域,政府推出大量激勵措施,包括補貼、免稅和研發資金,以吸引對這些產業的投資。阿聯酋正在將自己轉型為人工智慧、生命科學和太空經濟等領域下一代新興科技,該國的G42公司、主權基金穆巴達拉、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和穆罕默德·拉希德航太中心正在與微軟、IBMNASA等美國機構挖掘人工智慧的應用潛力。同時,阿聯酋也與台積電和三星洽談,希望在該國建立半導體生產設施,若該策略成功,可能會改變海灣地區產業生態,並為整個地區的人工智慧投資奠定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的高層近期也拜訪該國,預計阿布達比主權財富基金穆巴達拉將提供融資。

阿聯酋在強化全球供應鏈彈性方面的未來應能扮演一定角色,其戰略位置位於主要市場的十字路口,可以促進更快地向附近市場交貨,這種地理優勢,加上在地製造趨勢,可以大幅減少對亞洲國家的依賴,這種現象部分也反映了美中之間的地緣政治爭端的一個折衷方案,即便近期中國與中東國家來往日益密切,但在傳統領域,例如外交、軍事、科技上,如阿聯酋等阿拉伯國家依舊採取平衡雙邊的策略,同時把握時機發展新興科技與產業。

風險意識崛起,業者或需要風險長因應

整體而言,風險長(chief risk officerCRO)就各種議題向董事會和執行長報告,包括保險、IT安全、財務審計、內部稽核、全球業務變數、詐欺防制和其他內部事務,風險長必須設計風險管理流程,以防止因程序、系統或政策不足或失敗而造成損失,同時需要確保風險管理流程,包括災難復原和業務連續性規劃、制定資訊安全策略和管理法規遵循資料,風險長通常會關注以下四大風險類別。首先是合規風險,這與企業辨識和履行法律、規則和法規規定的責任能力有關;第二是營運相關風險,包括業務中斷、勞工問題、技術問題和供應商流失;再來是聲譽受損的風險,包含可能損害組織在員工、股東、客戶和公眾中的聲譽、認可、地位和價值;最後是策略風險:可能影響組織執行其策略的能力的任何風險。

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風險長多數具備碩士學歷,通常是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一般來說,他們在會計、經濟、法律或精算領域工作多年,並接受過風險管理訓練,同時,由於資訊安全和線上風險緩解對於企業成功至關重要,一些風險長也曾在 IT或網路安全領域工作,典型的人選具有審計、會計、財務分析、損失預防、營運管理、風險管理和安全分析等背景,而理想的風險長除了擁有與高階主管合作、進行內部稽核和向董事會報告的經驗外,還應具有管理變革的經驗。

傳統上,配置風險長職務的公司多半為國際大型企業與金融業者,針對傳統風險類別,例如營運風險、財務風險、供應鏈風險、法規監理風險、勞動市場風險、金融市場風險等進行辨識與提出解決方案。但近幾年新型態風險陸續出現,例如地緣政經、資訊安全、環境風險(氣候、生物多樣性)、供應鏈移轉、數位科技風險,新型態的風險較難以歷史資料分析研判,非線性的特質讓許多傳統方法論失靈。根據全球管理顧問公司奧緯諮詢調查指出,風險長2023年大部分時間(大約一半)花在非財務風險上,其中大部分時間集中在合規性和營運/彈性相關主題上,他們的其餘時間平均分配在財務風險(約 30%)和企業、策略和其他風險(約 20%)之間。

顯然地,在這個經濟危機和變革的時期,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風險評估能力,數位流程領域的需求不斷增長,需要強大的分析和數據控制,業者必須同樣關注這些變化的「硬」組成部分(分析引擎和資料基礎設施)以及「軟」組成部分(人員技能提升)。近期多數諮詢機構也開始羅列2025風險類別,其中地緣政治風險排名前三,業者或更需要此類人選協助因應變局。

2025局勢因應建議

建立可視化戰情室已逐漸成為主流

為因應更複雜的國際局勢與總體環境,當前的製造業者需要具備可視化和控制其營運的能力,這使得供應商、工廠、配送中心、物流業者與客戶之間能夠實現即時洞察和資料共享。但這依舊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在受調查的公司中,只有 16%具備這些功能,而且只有十分之一的公司擁有近乎即時的警報。這種缺乏可見性阻礙他們有效地應對衝擊並從衝擊中恢復。一般來說,公司從收到中斷警報到完全恢復的平均時間為三個月,甚至可以達到五個月,對於57%的公司來說,需要一周或更長時間才能收到生產或供應網路中斷的警報,即便如此,近80%的高階主管表示還需要一周或更長時間來評估中斷的影響。

其中「需求預見能力」提供企業結構化分析和客戶趨勢洞察,以推動新產品的推出,並在短缺時幫助仲裁需求,而智慧型端到端控制塔台則能提供場景分析和議題的即時可見性,以便及早發現和調整營運問題,可重新配置的供應鏈網路和自主生產提供靈活的骨幹,可以動態改變一個製造節點的運轉,或從一個站點轉移到另一個站點,以在面臨持續波動的環境下保持生產不中斷;最後,生成式人工智慧可以透過共享資料建立行動計畫、為不同地區的與會者即時翻譯會議內容,甚至實現跨部門資訊交換的自動化,提供更廣泛的跨組織協作能力。

強化朝「向研發靠攏」的韌性策略

企業面臨提高彈性、同時降低成本、縮短週期時間和提高產品品質的壓力。 「向研發靠攏」的策略顛覆現狀,幫助業者實現這些目標,它強調在開發過程的早期階段移動活動來達到研發與製程更緊密配合的彈性,從而使公司能夠獲得產品、流程以及在生產開始前解決潛在問題的方法。當中,數位分身解決方案透過提高透明度和提供生產活動的即時視覺化來幫助建立彈性。作為物理生產設施的數位複製品(具體到各個裝配線和機器),它們允許產品設計師和工程師主動識別和解決潛在的原型問題或缺陷,並在生產開始之前迭代設計,數位分身還使有價值的產品數據和見解的存取變得民主化,從而促進研究和設計階段的協作獲得改善。

透過儘早讓供應商和客戶參與「向研發靠攏」方法,公司能夠在不符合客戶需求、導致客戶不滿前解決該問題,透過在產品開發或服務增強階段尋求客戶回饋來實現這些目標,然後利用該回饋不斷升級產品,加速產品生命週期的研發速度。在工具應用上,企業能運用數位分身解決方案來增強這種能力,同時,日趨嚴格的環境法規表示業者還必須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考慮永續因素,例如碳足跡、環境影響和循環性。透過使用「向研發靠攏」的生態設計方法,公司可以從一開始就將永續發展原則融入產品設計中,並將其嵌入整個價值鏈中。

吸引「多工複合性人才」因應日益複雜的局勢

具有彈性的企業需要分散的決策,第一線團隊可以在靠近營運地點的地方快速做出決策。這些團隊應該能夠使用新興的預測和數據驅動工具,以達到能夠在遇到多樣態、同時的干擾狀況時做出迅速決策並縮短供應鏈恢復韌性的時間,為了讓這種更敏捷的組織模式發揮作用,員工需要具備有效運用這些高階功能的技能。因此,雖然採購、營運、生產和物流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始終很重要,但了解大局、具有數位素養、多技能和跨職能的思想家在幫助企業適應新的複雜性方面也將具有無價的價值。例如,員工需要知道如何使用預測和視覺化工具,並做出數據驅動的決策,以應對現代供應鏈的複雜性,相關的職能團隊可以快速辨識解決這些突發狀況,並且需要能夠跨營運部門工作的員工相互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