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智慧,人人接軌
文/工業技術研究院 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 智慧機器人技術組 組長 黃甦 博士
協作機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簡稱Co-robot或Cobot),係指「專為在人類共享的工作空間中,與人類進行近距離直接實體互動而設計的機器人」。不同於傳統的工業型機器人,協作機器人以安全性與靈活性為核心,能夠與人類協同工作,同時提升生產效率。隨著人工智慧(AI)與智慧機械技術的持續進化,協作機器人的應用範疇正由製造業逐步拓展至更廣泛的領域:涵蓋工業生產、物流配送、醫療照護、零售服務等多個產業,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於2024年12月4日發布的市場研究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共安裝了541,302台工業機器人,其中協作機器人占比達10.5%」。此數據顯示,協作機器人在推動自動化與提升生產效率的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並持續受到市場高度關注。未來,在AI、感測技術與智慧控制的推波助瀾下,協作機器人不僅將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更能有效彌補人力短缺的挑戰。或許,當人手不夠時,真的可以讓機器人來補位了。
依據國際標準化組織(ISO)10218所制定的標準,協作機器人可明確區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 手動引導型(Hand Guiding)
此類協作機器人允許操作員以物理方式引導機器人完成特定任務,簡化編程流程並減少停機時間。透過直覺式引導,操作員可快速調整機器人的動作,毋須更改軟體或使用複雜的編程工具。
- 安全級監控停止型(Safety Monitored Stop)
這類協作機器人透過感測器偵測人類的存在,當有人進入預定區域時,機器人會自動暫停運行。直至區域淨空,操作員只須按下一個按鈕即可重新啟動機器人,適用於人機互動需求較少的工業自動化作業。
- 功率與力量限制型(Power and Force Limiting, PFL)
此類協作機器人在設計時優先考慮安全性,通常具有圓角設計以避免鋒利邊緣,並內建力量限制機制,能在與人接觸時自動停止;不具有外露的馬達或夾壓點,通常體積較小、運行速度較慢且靈活,適用於須額外安全措施的近距離人機互動。
- 速度與分離監控型(Speed and Separation Monitoring)
這類協作機器人搭載先進感測器與機器視覺系統,能與人類保持安全距離。運行時依據區域劃分為兩種狀態:當人類接近時,機器人自動減速;當人類進入停車區域時,機器人會完全停止運行,並在人員離開後自動恢復工作。
在了解協作機器人的分類後,不難發現,協作機器人的應用可依人機互動的深度、操作難易度以及操作人員是否需經過專業訓練來進一步區分。然而,隨著機器人逐步進入職場,企業在導入這類設備時,除了考量生產效能,還須確保符合勞動法規與職場安全標準。
或許許多人熟悉《勞基法》對人類勞工的保障,但您知道嗎?勞動部也針對機器人進入職場制定了相關規範,用以應對人機協同作業的趨勢及潛在風險。勞動部於2018年2月14日修正發布《工業用機器人危害預防標準》,明確要求雇主在使用協作機器人時,須遵循國家標準 CNS 14490 系列、國際標準 ISO 10218 系列或同等標準,並依相關資料進行安全評估,製作安全評估報告以備查。
為協助企業落實該規範;同年更於3月27日進一步發布《協同作業機器人作業安全評估要點》,詳細列出評估細項內容,確保協作機器人的使用安全。這些措施不僅是為了降低機器人對人員的潛在風險,更是因應人機共存職場的發展趨勢,確保企業與勞工能在安全的環境下充分發揮協作機器人的潛力。
- 國家標準CNS 14490系列:係為臺灣針對協作機器人所制定的安全標準,雇主在使用協作機器人時必須遵循這些標準,並進行相應的安全評估。
- 國際標準ISO 10218系列:這是一套針對工業機器人的國際安全標準,協作機器人也需符合這些標準,以確保在與人類互動時的安全性。
協作機器人在設計上相較於傳統工業機器人更加輕量化,主要目的是提升靈活性,使其能夠快速適應不同的生產環境。協作機器人也適用於許多不需要人機直接互動的應用場景,並在智慧製造領域發揮關鍵作用。隨著協作機器人在製造業的普及,AI技術也正逐步融入製造業,特別是在電腦視覺、預測維護和自動化決策等應用領域,成為智慧製造的重要推動力。
在此提到的AI以鑑別式AI(Discriminative AI)與協作機器人的搭配尤為一絕。鑑別式AI(Discriminative AI)係透過大量數據訓練,提升機器人的分析與即時決策能力,使其能更準確地識別物件、優化運行軌跡,並進行異常檢測與品質管控,確保生產過程的穩定性與精度。目前,AI技術已被應用於機器視覺檢測(如瑕疵篩選)、智慧物流(如自動搬運)等場景,並逐步擴展至更複雜的製造環節。
高擬真仿人類雙手協作機器人
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協作機器人與鑑別式AI的應用效益。
- 智慧化操作與協作
協作機器人結合鑑別式AI,可更精確地理解並適應工作環境,提升生產效率與靈活性。例如,在電子組裝與汽車製造中,AI可幫助機器人即時異常檢測,提高產品品質與生產穩定性。此外,透過AI優化的人機協作,使操作員能夠專注於更高附加價值的工作,如產品設計與流程優化。
- 數據分析與即時決策
AI可分析機器人收集的數據,提供即時決策,幫助企業快速因應生產需求與市場變化。例如,一些機器人已配備設備健康診斷與預測維護技術,可根據偵測到的數據預測機械故障,降低停機時間,提高營運效率並降低維護成本。
- 多功能性與靈活布署
協作機器人可執行多種任務,包括物料處理、組裝、品質檢測等,並能根據需求快速重新編程,適應不同的工作場景。此外,透過即插即用技術(Plug-and-Play),協作機器人可靈活布署於不同生產環境,特別適用於少量多樣、或高變動的生產模式,對於中小型企業與非專業工程師而言,更具吸引力。
- 安全與適應性
協作機器人通常具備內建的碰撞感測與安全機制,能在人機共享空間內運作。然而,在某些應用場景下,仍需符合 ISO 10218 和 ISO/TS 15066 等國際安全標準,並可能需要額外的虛擬圍欄或感測器,以確保操作安全。
協作機器人與鑑別式AI的結合是製造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有望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品質控制和人機協作,實現智慧製造的全面升級,已有相關技術成果。
- 「高擬真仿人類雙手協作機器人」-助攻臺灣手工具產業升級
此款技術以AI自動生成組裝程序,能使機器人精準模仿技師手法,雙手協作靈活操作多樣化的手工具。該機器人可靈活組裝超過120種手工具,並有效降低50%治具成本;不僅大幅提升生產效率,更透過快速客製化適應國內靈活智慧製造需求,讓產線更具彈性與競爭力,強化智慧製造能力,進一步為臺灣手工具產業迎來製造革新!目前已與國內手工具隱形冠軍-英發企業攜手合作,技術成功導入產線。
- 「HolonOS」-工業5.0推手,AI生成最佳化工作路徑,打造智慧製造新標準
面對少量多樣的製造挑戰,加上人力短缺與設備操作日益複雜,工研院推出智慧製造解決方案「HolonOS」,以AI自動生成最佳工作路徑,並透過即時補償變異,提高生產靈活度與效率。採用直覺化 PC 操作介面,支援國內外各大機器人品牌,不僅解決跨廠區、跨設備的整合難題,還能集中管理製程數據,確保生產穩定性與精準度。透過 AI智慧學習,HolonOS 可大幅縮短新進人員50%訓練時間,並保留企業 90% 的專屬製程技術,發揮人機協作的效益,使產線更具競爭力。HolonOS現已由工研院衍生為新創公司「赫侖」,並成功技轉至水五金、廚具、精品刀具、自行車、手工具、汽機車零件等產業,更進一步跨足半導體與航太領域。
- 「RGB-D AI機器人」-自主學習,打造智慧取物新標準
結合 AI自主學習技術,RGB-D AI機器人如同為機械手臂裝上「大腦」,能自動標記上萬張訓練資料,並在12小時內快速學習最佳取物策略。隨著AI能力提升,機械手臂可即時辨識全新物品,精準決定夾取點或吸取點,大幅提升操作靈活度與穩定性。透過AI自動產生高擬真、大量高品質的標記訓練資料,RGB-D AI機器人能在面對新樣式物品時,無需重新教導,即可迅速適應並執行精準取物,顯著降低人力干預與訓練成本,為智慧物流與自動化生產帶來全新突破。
- 「RobotSmith」-助力臺灣產業向數位化、智慧化邁進
係為全國首創虛實整合機器人產線互動輔助系統,透過自有軟體整合感測技術、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知識,為金屬表面加工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全方位解決方案。系統可自動執行軌跡規劃,優化路徑參數,確保加工品質與生產效能。RobotSmith 擁有三大核心優勢:一、自動產生機器人加工程式,縮短95%教點作業時程;二、免編程,運用語音控制一秒內布署產線製造流程;三、零時差呈現,預測砂帶磨耗能達到95%以上正確率。此外,RobotSmith可兼容超過十家國際機器人品牌,快速實現虛實整合,與老師傅一起協作讓智慧製造真正落地!
元宇宙模擬協作平台
猶記得機器人進入製造業時,社會對於其大規模採用的負面聲量日漸高漲,擔心會導致大量勞工失業。然而,正如人無完人,機器人也並非完美無缺。眾所周知,讓機器人運作並非僅僅是開啟電腦執行程式那麼簡單。機器人需要具備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能力,這需要大量的感測器以及多年來的開發與驗證,才能實現如機器人拿取雞蛋等複雜的動作。雖說許多人類與生俱來的拿取雞蛋而不弄破的能力,在機器人的研發過程中卻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研究。首先,機器人必須能夠辨識眼前是雞蛋,並且確保其手指的力量不會將雞蛋弄破。試想,若真如無人工廠那樣實現完全自動化,完全不需要人類,這樣的效益與成本回收是否真的值得呢?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因此,以小窺大,在產線的布置上,真正實現高效協作則是需要人類與機器人同時存在,缺一不可。人類可以彌補機器人在視覺、觸覺、聽覺等方面的不足,而機器人則能提供人類在體力、耐久力及應對高強度工作要求上的支撐。保留雙方現今難以一蹴而就的優勢,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精神,何不將這種理念也延伸至人與機器人協作之中呢?這樣一來,不僅能讓國內中小企業兼顧機器人投資的成本回收,還能提升機器人的應用效益。各取所長,對於企業而言,何嘗不是更有效益的選擇呢?
正所謂「一人計短,二人計長」,比喻兩人合作比一人思考更能周全。未來的協作機器人將透過更先進的感測器和AI技術,實現與人類更自然的互動。這將使機器人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的意圖和行為,並在複雜的工作環境中與人類無縫協作,真正實現人類與機器人之「人人接軌」的層次。協作機器人不僅代表技術的升級,更是企業生產模式轉型的關鍵。為了確保導入效益的最大化,企業應採取數據驅動的決策方式。具體而言,明確設定目標與需求,進行精準評估(如產線適配性和員工培訓),並實施小規模試點與迭代優化。此外,制定長期的維運與升級策略也至關重要。透過這些措施與策略,期使企業降低導入風險、提高投資報酬率,以利在未來競爭格局中占得先機。
參考資料
-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人形機器人活靈活現-台廠2025年搶占先機-074210175.html
-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162/8521679
- https://www.itri.org.tw/ListStyle.aspx?DisplayStyle=18_content&SiteID=1&MmmID=1036452026061075714&MGID=1255003234732503176
- https://www.neilsahota.com/ai-in-collaborative-robots-from-automation-to-collaboration/
- https://www.itri.org.tw/ListStyle.aspx?DisplayStyle=01_content&MGID=113082114033030757&MmmID=1036276263153520257&SiteID=1&utm_source=chatgpt.com
- https://www.itri.org.tw/ListStyle.aspx?DisplayStyle=01_content&SiteID=1&MmmID=1220237422646432531&MGID=1163436650131332153
- https://www.wevolver.com/article/cobot-vs-robot
- https://www.roboticstomorrow.com/news/2025/02/10/safety-requirements-for-industrial-robots-guarantee-of-collaboration-and-efficiency/24093/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bot
- https://ifr.org/ifr-press-releases/news/how-robots-work-alongside-humans
- https://www.osha.gov.tw/media/v23n2axm/1080501協同作業機器人安全評估報告參考手冊.pdf